欢迎访问雷竞技平台网页入口_官网app下载官方网站!客户对每件产品的放心和满意是我们一生的追求,用我们的努力,解决您的烦恼!
Banner
首页 > 雷竞技网页入口 > LED光源

农业科学技术投入的经济效率研究

时间: 2023-11-26 14:51:40 |   作者: 雷竞技平台

产品详情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提高和合理规划利用现有的农业科学技术资源,从纵向和横向两个侧面对江苏农业科学技术投入的经济效率比较后认为:江苏省农业科技投入的经济效率相对无效,最后对产生这一结论的原因作了简要的分析,并提出对应建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在2007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中央又将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和现代科学技术武装、以现代科学管理理论方法经营管理,劳动生产率达到当代世界领先水平的农业。现代农业具有多元化目标、现代化手段、科学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知识化农民和优质化产品等基本特征。这些就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到农业科学技术在建设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中的巨大作用,牢固确立科技在建设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中的关键地位。

  江苏是经济大省,也是农业大省,农产品产量多年来始终在全国居于领头羊,农业生产在全国有相当的影响。然而,近年来,江苏农业产值却一度处于徘徊局面,农业增长呈缓慢态势。而同属沿海较发达省份的浙江、山东、广东等省,尽管农业生产中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其增长的势头却仍较为强劲。为此,很有必要对江苏农业科资源的投入效率作纵向和横向比较,分析江苏农业徘徊的原因,从而有效利用现有农业科学技术资源,充分的发挥现有科技资源的优势和潜能,以期新时期江苏农业发展有新突破。

  基于农业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关系,本文拟从农业科学技术投入与经济发展两个方面,按照科学系统、稳定可比、可获得、可操作的原则构建指标体系。科技投入:主要是指全社会为支持科技活动而进行的人力资源和经费资源的社会配置。分为人力投入、财力投入、物力投入,相应地设立科技活动人员数、科研活动经费、科研仪器设施三个指标。农业经济产出指标,从既能从整体上涵盖农业经济各个行业经济情况,又能比较全面反映农业经济发展状况的数量指标农业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来衡量。具体指标设置见表1。

  由于所分析的是一个多输入多输出的复杂系统,未解决农业科学技术系统投入、经济发展指标多样,难以同质化和科技支撑要素等难以定量化的难点问题,本文将采用DEA(数据包络分析)分析方法。DEA分析方法由运筹学家查恩斯与罗兹在1978年以相对有效性的概念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新的效率分析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将每一个被评价的单位或部门视为一个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简称DMU),由决策单元组DMUs构成评价群体,这个群体可以是学校、政府部门、科研活动执行体等,处于同一评价群体的每个DMU都是具有同样种类的资源消耗,并产生出同样种类的“产品”,即各DMU具有相同的投入项指标和相同的产出项指标;在指标项和DMUs确定以后,采用数学规划模型比较DMU之间的相对效率,进行投入产出比率的综合分析,得到每个DMU综合效率的量化指标值,从而确定相对效率最高的DMU(即DEA有效),并对DMUs进行排队定档次,同时也能给出非DEA有效的DMU与DEA有效的DMU之间差距数据以此作为调整非有效的DMU,向有效模式努力的方向和有关投入或产出项调整的数量依据。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农业科学技术投入有关数据主要来自于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农业科学技术统计数据(主要是对农业科研机构的统计),并经作者整理所得;农业总产值、第一产业增加值指标来源于各地区有关年份的统计年鉴。

  从表2江苏省农业科学技术投入1992~2004的数据分析来看,人力投入1995年前变化不大,此后,江苏省农业科研机构的科技活动人员数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从1995年3121人下降到2004年1742人,年均降幅6.27%。科研经费的投入总体上增长了7123.2万元,年均增长14.8%,1996~1997年的增幅最大,增长了185%,1998、1999两年的科研经费投入相比来说较高。科研仪器设施除个别年份有波动外,总体上亦呈增长趋势,从1992年的2209.8万元增长到2004年的7535.3万元,年均增长10.76%。

  1992~2004年间,江苏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393.82亿元增长到1315.38亿元,增长了2.34倍,年均增长近10.6%,其中1995年以前增长最快。而1998年以后(除2004年增长了18.89%外)总产值增量较小,其中个别年份还有下降。同样,第一产业增加值1998~1999、2002~2003年份间增加值变化率为负值以外,其余年份间变化率为正,1995年以前增幅较高。

  趋势图1能更好地反映江苏省农业科学技术投入以及农业总产值的变动情况,从中能够准确的看出相对于农业总产值的变化而言,江苏省农业科学技术经费投入与科研仪器设施的变化特征更为明显。

  从以上描述以及趋势图中,我们能对江苏农业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现状有一个较为直观、清晰的认识,为了进一步系统地评价近年来江苏农业科学技术投入的经济效率水平,运用数据包络分析的方法,将其作纵向和横向比较如下:

  根据所选取的投入产出指标的数据,视江苏省1992~2004年每一年的农业科学技术生产活动为一项决策单元,利用DEAP软件求得样本期内江苏省农业科学技术投入的经济效率(主要是相对效率)(见表2)

  由表2可看出,江苏省农业科学技术投入相对效率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92~1997)和第二阶段(1998~2004)。第一阶段,江苏省农业科学技术投入都是相对有效的(1995年除外),规模效益是递增的;第二阶段,江苏农业科学技术投入仅2001年和2004年是相对有效的,其他年份均为无效的,但大多年份(2004年除外)的规模收益一直是递增的。这说明自1998年以来,江苏省农业科技发展对农业经济发展并没有发挥最大的效益,但在科技资源配置上是在一直在优化的,同量的科技投入能带来成倍的产出。

  从各年的变化幅度来看,1992~2004年间,江苏农业科学技术投入相对有效性的变异系数为0.0350,其中第一阶段的变异系数为0.0298,第二阶段的变异系数为0.03675,高于第一阶段。科技投入相对有效性变化最大的是2000~2001年间,上升了11.6%,下降幅度最大的是1994~1995年间,下降了7.9%,其次是1999~2000年间,下降了5.3%。江苏省农业科学技术的相对有效性在世纪之交的大幅度波动与江苏省这一段时间内的科技政策变化有很重大的关系。

  将江苏省2004年的农业科学技术投入的经济效益与全国其他省份作一个相对有效性分析时(见表3),就会发现,较之其他省份,江苏省的科技投入的值为0.887,列全国第十一位,是相对无效的,而且其规模收益是递减的,即相对于别的地方而言,一单位的农业投入带来了不足一单位的产出。而在科技投入效益方面,中部地区的河北、河南、湖北、陕西等地却是有效的。从这个层面上说,江苏省实施的科技发展的策略的现实效果有一定的制约,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应当不断借鉴中部地区的一些成功经验。

  本文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江苏省农业科学技术投入的经济效率进行了纵向和横向的比较,为江苏省农业科学技术投入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科技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依据,结果表明:

  1.本文运用DEA方法对江苏农业科学技术投入的经济效果分析是可行的。该方法可比性强,直观性好,是一个快捷准确的评价方法。

  2.从江苏农业科学技术投入与经济发展系统的纵向上比较,尽管江苏省在农业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协同性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农业科学技术投入的规模收益率不少年份也是在递增的。但总体上说,1998年以来江苏农业科学技术的经济效率多数年份是DEA相对无效的,且在各年份之间效率波动较大,其农业科学技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潜能还没有正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挥。

  3.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2004年,江苏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2417.6亿元,排在山东、河南之后的第三位。但其农业科学技术投入的经济效率却是相对无效的,排在了第十一位。并且,其规模效益相对其他省份来讲是递减的。

  江苏省农业科学技术投入居全国前列,但其所产生的效率不高、规模效益递减。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问题导致的:一是农业科研与市场需求脱节,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农业科学技术立项模式还是传统的“立项研究成果再立项”模式,缺乏市场化机制,大多数科技项目仅仅停留在研究阶段,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缺乏应有的动力机制。二是科技推广体系脆弱。目前全省省市县乡均设有农技推广机构,表面看似组织网络比较齐全,但其功能低下。首先是人员少、素质偏低。农技人员少,人均服务耕地面积多,力不从心,而且大多对现代农业技术知识不懂。乡镇农技人员工资相对偏低,固定收入少也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而且一般乡镇缺乏必要的检测、化验仪器设施。三是农业产业化发育滞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一家一户的小生产难以抵御市场风险的冲击,面对先进的技术,农民在吃不准的情况下宁愿不用。同时对有些实用技术,分散的农民有心使用而往往因无力承担其费用或因种植、养殖的规模小,产品未经深度加工,产生的效益并不明显而放弃,从而制约了对农业先进的技术的需求。

  相应地,应当采取多种积极措施寻求突破。主要是:加快对传统农业科研体制改革,逐步推进科研市场化运作,加速将农业科研模式转变为“市场需求立项研究成果市场再需求”的新型科研模式,推进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良性循环;深化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技术服务体系。根据农业市场化发展要求,改革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以农技推广体系为主体,其他服务组织为补充的多元化服务体系,还要积极引进大中专毕业生,提高农技服务队伍整体素质;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完善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